崇祯第二次做局使用的套路與第一次不同。
他先是讓内廷準備好銀子,做出一副要用銀子換銅錢的樣子。
不出意外,消息很快被洩露出去。
等外面的勳貴、士紳、富戶準備好銅錢後,崇祯卻下令不換了。
由于消息是通過非正式途徑洩露出去的,所以他們隻能打碎了牙往嘴裡咽。
巨量的銅錢不但占用了倉儲空間,還影響資金流動。
很多人開始花手上的銅錢。
供需關系決定商品價格。
當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時,商品價格會下降。
當供應量小于需求量時,商品價格會上升。
供需平衡時,商品價格會趨于穩定。
銅錢是貨币,貨币的本質是一般等價商品。
被富人們嫌棄且大量被使用的銅錢,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貶值。
崇祯則命錦衣衛暗中收購,暫時存起來。
消停幾個月之後,崇祯又又又來了。
勳貴士紳們有了上次的教訓,決定不見兔子不撒鷹。
崇祯沒有爽約,而是拿出八十萬兩銀子去換銅錢。
勳貴、士紳得到消息後立刻去市面上找銅錢。
銅錢又升值了。
崇祯則把上次囤積起來的銅錢趁機拿出來,利用差價小賺了一筆。
數次之後,京師的有錢人成了驚弓之鳥。
因為他們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做,大部分人的結果都是賠錢或者不掙錢。
除非不參與。
可不參與又有些不甘心,畢竟選擇大于努力,隻要跟對了一次或許就能掙到大錢。
京師百姓也受到了影響。
每當有人用銀子換他們手裡的銅錢時,他們第一反應不是立刻兌換,而是趁機給銅錢擡價!
銀子換銅錢這件事産生了蝴蝶效應,随着範圍的波及,連鎖反應跟着擴大。
崇祯要的就是這個效果。
局面越亂,新貨币入場遇到的阻力才會越小。
“老爺,陛下又用銀子換銅錢了,咱們參不參與啊?
”英國公夫人輕聲問張世澤。
張世澤皺着眉想了想:“參與,通知府裡拿出兩萬兩銀子去市面上換銅錢。
”
英國公夫人剛要走,張世澤又說道:“這次換完後再換了,把所有銅錢全都存起來,咱們以不變應萬變!
”
“好。
”
英國公像多數人一樣,選擇囤積銅錢以靜制動。
囤積銅錢的風很快刮遍京師,造成了京師銅錢的升值。
崇祯沒動。
他要等秋糧征收之後放大招。
放大招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。
崇祯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。
工部尚書兼内閣首輔範景文帶着一個陌生的面孔來到乾清宮。
施禮過後,範景文指着陌生面孔介紹道:“陛下,此人乃工部寶源局負責鑄币的匠人李進。
”
李進再次施禮:“草民李進叩見陛下。
”
“起來吧,”崇祯揮了揮手。
李進起身的同時,範景文從懷裡拿出一枚嶄新雪白的銀币:“這是工部第七次試鑄的銀币,請陛下過目。
”
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将銀币接到手,轉身快步來到崇祯身邊,小心翼翼地放到龍書案上。
崇祯拿起來掂了掂。
銀币入手冰涼,質地圓潤,壓手感還不錯。
拿在手裡仔細看。
銀币光澤柔和,整體為潤白色。
銀币正面中間寫有大明圓寶四個字,上面一行小字寫着崇祯二十一年制。
之所以用圓寶而不是元寶,主要是諱朱元璋的元。
再加上銀币是圓形,所以定名為大明圓寶。
銀币背面中間寫着一兩,周圍搭配着精緻複雜的紋路。
既能起到裝飾作用,又能起到防僞作用。
崇祯看完之後總結出三個字:很精緻。
“陛下,”李進開始介紹:“每枚銀币重一兩,其中銀九錢一厘,銅九厘。
在實際鑄造過程中會産生浮動,但不多。
”
“嗯,”崇祯點了下頭後問:“為什麼是這個比例?
”
“主要是增加私鑄的難度,”李進解釋起來:“銀币含的銀越多,顔色越白,質地越軟;銅越多,顔色越暗,質地越硬。
”
“現在的銀币軟硬适中,使勁咬的話能用牙咬出痕迹卻又咬不壞。
”
“私鑄者為了謀利,肯定在私鑄時會削減銀的比例,并往裡面添加銅,鐵,白銅或者鉛。
”
“加銅,鐵,白銅不但會使銀币變暗,還讓導緻銀币變硬咬不動。
”
“加鉛呢?
”崇祯問。
“加鉛雖然能讓銀币變軟,但成品的顔色比真錢暗很多!
”
“除此之外還能用聽聲法,火烤法辨别真僞!
”
接下來的時間裡,李進詳細介紹了辨别銀币真僞的辦法。
崇祯聽得很認真。
币制改革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。
貨币是什麼?
國家信用的體現!
銀子之所以成為明朝主流貨币,最關鍵的原因是自身價值屬性高,且不好造假。
老百姓用牙咬一下就能辨别真僞。
所以發行銀币首先要考慮造假問題。
如果造假難度很低,那麼新币很快就會遭遇信譽危機。
最終導緻币制改革失敗。
有大量銀子的守舊派為了保證資産不縮水,會用各種方法抵制新币。
如私鑄,造假擾亂市場等。
這些都是挑戰!
聽完辨别真僞的方法後,崇祯想了想:“就按照這版的樣式鑄币吧!
除了南北兩京外,還要在各省設立鑄币處。
”
“請問陛下何時開始鑄币?
”
“現在就可以開始了,鑄出來的錢先不要拿出來,放入府庫備用。
”
“遵旨,”範景文認真記下後又問道:“臣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。
”
“範尚書請講。
”
“據工部計算,鑄造一枚銀币的綜合成本約在九錢四厘左右。
每換一枚銀币,朝廷就有六厘的利潤,請問陛下打算如何處置這些錢?
”
“一半上交朝廷,一半歸地方衙門作為常費自行處置。
”崇祯認真思考後回答。